港珠澳大橋隧道採新法興建 最大構件重如20座天壇大佛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10/20 13:12

最後更新: 2018/10/20 13:34

分享:

分享:

港珠澳大橋將於下周三(24日)上午9時正式通車。(資料圖片)

港珠澳大橋下周三(24日)開通,其中香港口岸旅檢大樓由外觀設計,以至功能劃分,均匠心獨運,施工過程也用上創新方法。有路政署工程師表示,大橋將為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,其中香港連接路全長約12公里,當局施工時亦要克服連接路工程的種種技術困難。

志仁表示,旅檢大樓運用樹形結構支柱承托,有助加強出入境大堂的空間感;天窗則為大堂引入自然光線,節省人工照明。(政府新聞處提供)

路政署署理高級工程師鍾志仁介紹旅檢大樓設計時表示,人工島四面環海,大樓頂部天幕呈波浪形,配合自然景致。大樓亦運用樹形結構支柱,減少室內結構支柱,有助加強出入境大堂的空間感,並採用天窗設計,為大堂引入自然光線,節省人工照明。

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四面環海,旅檢大樓頂部天幕呈波浪形,配合自然景致。(政府新聞處提供)

入境旅客可在地下入境層完成所有清關手續,過程直接而方便。(政府新聞處提供)

至於功能劃分方面,大樓大致分為檢疫和出入境檢查區、海關清關區、清關後等候區,3區按序以短橋連接,劃分清晰。鍾說,離境旅客在大樓一樓落客區下車,即可在同一樓層的離境大堂辦理清關手續,並在同層乘搭跨境巴士或穿梭巴士前往澳門、珠海等城市;入境旅客可在地下入境層完成所有清關手續,過程直接而方便。

不過,興建大橋時亦面對不少技術困難,路政署工程師潘凱怡表示,香港連接路鄰近機場,並跨越機場西面海上航道,施工需顧及航空安全規定,並確保高架橋與海平面保持最少41米垂直淨空高度的距離。當局使用超過5,700塊橋面預製組件,每塊重75至225公噸,相等於3至9輛雙層巴士,以縮短施工時間,並減低對海上交通和環境的影響。

觀景山隧道僅長一公里,工程難度卻也不少,路政署以不同方法施工,解決問題。(政府新聞處提供)

潘又指出,僅長1公里的觀景山隧道施工過程亦面對不少挑戰,當局以4種不同方法施工,其中貫通觀景山使用鑽爆法,機場路路段地底使用暗挖方式,填海區使用明挖法,機場快線地底則用箱涵頂進方式。她說:

箱涵頂進方法屬香港首次採用,以便在機場快線地底建設兩個大型行車隧道管道。最大的箱涵構件重達5,000公噸,相當於20座天壇大佛的重量。

路政署預期,港珠澳大橋通車後,由香港國際機場到珠海的行車時間,將由4小時大幅降至約45分鐘,有助鞏固香港的交通、物流樞紐地位。